编者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全民参战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也是中国人民取得彻底胜利的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华儿女英勇奋战,取得抗战最后胜利。
如今,时间定格在2010年,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中翻读了65次。每一次的历史重温,让每一位流淌“华夏”血脉的子孙心潮澎湃;每一次翻读历史,抗日战士的伟岸身影让人肃然起敬。随着时间推移,许多抗日老战士已完成“战斗”与“和平建设”两大使命,离我们而去。屈指数来,在中国酒都仁怀的抗日战士中健在的只有郭齐亮老人了。日前,本报记者对郭齐亮进行了深入专访。
当上儿童团副团长,郭齐亮燃起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1930年,郭齐亮出生在山东省鄄城县红船镇,在家排行老二。刚刚到读书年龄,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盗行为席卷东北三省,在中国国土上肆意掠夺。目睹敌人凶残的刺刀,14岁那年,郭齐亮心中燃起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山东是老革命根据地,我们村庄很大,当时有许多八路军部队驻扎。”郭齐亮告诉记者,在“全民抗日”的口号声中,渐渐地感受到民族事业的伟大。于是,就组织村里的青少年参加儿童团组织,积极为八路军通风报信、为群众传递抗日信息。
由于他工作突出,组织能力强,深受八路军战士喜欢。当年,他就当上儿童团副团长,每天带领300多名少年儿童唱“八路军歌曲”,并随时了解敌情。“当上副团长后,接触解放军的机会就多了。”郭齐亮说,“经常去摸解放军的枪,和解放军一起聊天、唱歌,感觉到八路军非常和蔼可亲。有一天,就问八路军叔叔,自己能不能当八路军,一起去打鬼子。一位30多岁的八路军叔叔高兴回答道:‘行,你来!’”在得到八路军同意后,郭齐亮在冀鲁豫军区六团一营三连当上卫生员,在前线负责伤员救治工作。
阳谷城之战,郭齐亮身负轻伤仍未下火线
“在我的战斗生涯中,经历了许多出生入死的惊险场面,唯独激战阳谷城战役至今仍深深地留在心中。”郭齐亮说,1945年7月,日本侵略军已是穷途末日,快要完蛋了。冀鲁豫军区六团根据党中央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和各抗日武装,积极杀敌,开始全面大反攻,若日伪军拒绝投降,即坚决消灭之。”
1945年7月19日,郭齐亮随六团从范县出发经过一天的行军,在旅长曾思玉的率领下,于20日拂晓到达了阳谷县城,当晚就把城外的敌人全部消灭。郭齐亮说,阳谷城周围是莘县、朝城、售张、聊城等五个县的重要地方。有日伪华北治安军第九团和阳谷、寿张、朝城、莘县等四个县的警备大队,共3000余人固守。阳谷城周围有城墙、壕沟,工事十分坚固,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郭齐亮说,鲁豫军区六团、七团激战了四昼夜,发起进攻数次,仍未攻破,伤亡惨重。于是,立即改变进攻策略,改为挖地道、炸城墙的办法。第五天,六团一营三连,接受了主攻东门的任务,通过已挖好的地道将炸药埋在城门下。当日上午11时,一声巨响,城门被炸了个大洞。随即发起总攻,在全团轻重武器的掩护下,六团三连英勇地攻进城内,向城内冲锋,敌人反扑又被三连战士打了回去。
郭齐亮说,当时就在该连当卫生员,负责救护工作,陆续给23名战士包扎伤口。随着七团也从西门、南门进攻过来,最后把日伪军包围在两个小圈子内,但敌人仍负隅顽抗。当晚,有四个县的警备大队和“政府”人员1800余人,在军事打击和强大的政治攻势下,向六团缴枪投降。另一个包围圈内是华北治安军第九团固守,七团没有攻破。于7月26日晚,六团、七团同时攻打这个包围圈,六团在西面进攻,七团在南面进攻。在雷雨交加的情况下。晚九时,三颗信号弹升上天空,六团特务连在全团轻重武器掩护下,开始攻击。
郭齐亮所在的三连是第二梯队,经过激战,特务连攻上了围墙,三连也迅速的攻上了“围子”。经过五个多小时的激战,治安军第九团团长张育焕绝望自杀,敌人伤亡惨重,其余全部被俘。7月27日,阳谷县城彻底解放,群众敲锣打鼓欢庆胜利。此战役俘日伪军2700余人,毙伤3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50余挺、长短枪3000余支、迫击炮两门、战马100余匹等,解放了除聊城至临清一线外的广大地区。
自己负了轻伤,仍然没有下火线,继续为战士包扎伤口。在这次战斗中,他一共救护特务连战士7名,三连战士16人。在总结评比阳谷城战役中,郭齐亮虽年龄小,但因表现突出,被评为团三等功。
1945年11月,郭齐亮随部队一起攻打汤阴县城。在这次战役中,郭齐亮身负重伤,只好转入后方治疗。
郭齐亮说,在战斗中,敌人的子弹嗖嗖地从头顶飞过,尽管知道子弹不长眼,可此时已顾不了自己的生命安危了,只考虑尽快为伤员包扎止血,为战友争取一线生机。战士的外伤最多,当时缺少绷带、夹板,他将自己的被子撕成布条做绷带,用木条当做夹板。有的战士头颅被炸掉了,鲜血横流;有的全身被炸成筛子状,让人心惊胆战;有的被烧焦,场面惨不忍睹。看着战士们血肉模糊的身躯,郭齐亮没有害怕和退缩,勇敢地进行包扎。就在他为一名战士包扎伤口时,敌人的一枚迫击炮弹打了过来,一块弹片在他左下腹打了一个洞。当时,伤口直流鲜血,疼痛不已。
参站豫东战役,郭齐亮再次受伤
1946年9月,郭齐亮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七纵队。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一种视死如归的惊人气慨,逐渐成为部队首长放心的八路军战士。很快,郭齐亮从一名卫生员转入警卫员,整天为首长指挥战争服务。
郭齐亮说,豫东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次会战。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和中原野战军一部,连续作战20天,歼灭国民党军1个兵团部、2个整编师师部、4个正规旅、2个保安旅,连同阻击战共歼灭国民党军9万余人。
郭齐亮说,豫东战役的胜利,削弱了中原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动摇了其据守战略要地和远程机动增援的信心,同时也锻炼了人民解放军进行城市攻坚战、运动战和平原地区阻击战的能力,为进一步开展中原、华东战局创造了有利条件。
就在这一次战役中,郭齐亮左大腿上被敌人子弹打得血肉模糊,再次负伤。由于伤势严重,部队首长批准他回后方养伤。此次战役后,他因两次光荣负伤,被评定为三等甲级伤残。
1949年,郭齐亮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随部队南下到达贵州,先后参战解放贵阳、贵定、铜仁等,之后被安排到遵义军分区军法处工作。1958年8月,转业到仁怀,从此结束了他15年的军旅生活。
脱下军装,郭齐亮用热血和青春演绎完美人生
转业仁怀后,郭齐亮虽然脱下军装,但自己身上那种刚正不阿、勇于探索、敏于进取的军人气节一点也没有减弱。凭借自己不懈努力,不断弥补知识欠缺,逐步掌握了一些群众工作方法,深得领导和人民群众信赖。由于他工作务实,群众口碑较好,先后被组织安排到多个部门和乡镇担任领导职务。1980年至1992年,郭齐亮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政法委书记等职。
1992年离休时已是62岁高龄,按理说,他为党的事业奋斗了几十年,已享受副地级待遇,应该好好的安度晚年。但他那种执着追求的献身精神,激励着他决心把毕生精力献给党的事业。离休后,他主动担任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任,并先后担任副主任、主任职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和谐社会的基石。”郭齐亮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犯罪日趋凸显,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切实搞好青少年教育,他首先注重抓好在校生的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社会荣辱观教育。他经常深入学校,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积极培养学生长大后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同时,针对青少年犯罪特点明显的问题,积极联合多部门开展法制、道德宣传月活动和违法犯罪青少年献身说法进校园活动。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增强了青少年敢于和一切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坚强信念。另外,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乡镇开办技术培训班,要求青少年至少掌握两门以上的农业实用技术,以便帮助他们达到科技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在他的带领下,市关工委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先后被省、遵义市评为先进单位;郭齐亮也在2006年和2010年分别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离休十八年来,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他在人民群众中口碑日益响亮起来,先后被20多部门聘请为顾问、义务监督员。在工作中,他积极主动为市委、市政府排忧解难,积极做群众思想工作,努力化解群众矛盾。
硝烟在历史中成为记忆,战火中成长的郭齐亮永远是党的忠诚卫士。如今,80岁高龄的他仍在为中国酒都仁怀的各项事业忙碌奔波,在他身上显现的革命本色永远不变、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