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野生菌生长季节,不少市民有采摘购买食用野生菌的习惯,但大多数人对野生菌认识不足、了解不多,易误食引起中毒。
毒蘑菇出现在餐桌上的例子也不少,所以食用野生蘑菇应该保持三个原则没有吃过的不要吃,不认识的不要吃,没有把握的不要吃,哪些是有毒野生菌我们要如何辨别呢,往下看。
毒蘑菇又称毒蕈或毒菌是指人或畜禽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的大型真菌,目前我国已报道的野生毒蘑菇已超过500种,贵州省发生较严重的蘑菇中毒多为鹅膏属物种引起,鹅膏是大型真菌的一个大类,其中剧毒种类的主要特征是菌柄上有菌环,菌柄基部有菌托,详见下图。
有毒鹅膏基本都具有菌环和菌托这两个特征结构,但是有些食毒不明或可食鹅膏也具有这两个特征,一些著名的味道鲜美的可食鹅膏例如橙盖鹅膏、隐花青鹅膏同样既有菌环又有菌托,而某些剧毒鹅膏又与可食鹅膏外观长得非常相似,例如剧毒的灰花纹鹅膏和可食的隐花青鹅膏,因此对于老百姓来说很难从外观上来区分哪些是可食鹅膏,哪些是有毒鹅膏。
除了上述长有“菌盖、菌环、菌托”的鹅膏类蘑菇可能有毒,无“菌盖、菌环、菌托”蘑菇也可能有毒,因此不要随意采食野生蘑菇,绝对不要采食“头上戴帽(有菌盖)、腰间系裙(有菌环)、脚上穿鞋(有菌托)”的野生蘑菇,比如以下野生蘑菇看看你能否辨别。
淡红鹅膏:剧毒,中毒类型为急性肝损害型,是致死率极高的毒蘑菇,一般食用后6~24小时出现不适如头昏、乏力、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可能出现1~2天“假愈期”随后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昏迷、黄疸、无尿等症状,严重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假淡红鹅膏:剧毒,中毒类型为急性肝损害型。
灰花纹鹅膏:剧毒,中毒类型为急性肝损害型,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导致死亡的种类,该菌与老百姓俗称的茅草菌、芝麻菌、伞把菇等蘑菇外观非常相似,从外观形态上很难辨识。
条盖盔孢菌:剧毒,中毒类型为急性肝损害型,死亡率也极高,夏秋季在针叶树腐木上成群或成丛生长,也经常出现在锯木厂的木屑堆上。
欧氏鹅膏:剧毒,中毒类型为急性肾衰竭型。
亚稀褶红菇:剧毒,中毒类型属于横纹肌溶解型,病死率极高,该菌与老百姓经常采食的红菇属中的其它种类如稀褶红菇、密褶红菇极为相似,老百姓都称为火炭菌,很难从外观形态上将他们区分开来,误食后发病时间最短的为10分钟其余均在1小时内发病,开始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症状,24小时后出现全身乏力明显、肌肉痉挛性疼痛、血尿或血红蛋白尿、肌酸激酶急剧上升等横纹肌溶解的症状,严重者最后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据了解,蘑菇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和治疗方法,温馨提示大家尽量不要采食购买野生蘑菇,如需食用野生蘑菇一定要注意以下事项。
食用野生蘑菇的九个注意事项:
01、不要随意采摘、买卖、进食自己不熟悉的菌类。
02、不吃过小的野生蘑菇,因为过于幼小形态特征不明显,无法准确识别,很容易混杂有毒种类。
03、不采食“头上带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鞋”的蘑菇,可以避免误食剧毒鹅膏
04、炒熟煮透后再吃,不要用急火快炒,应翻炒时间长点,使其更好地受热均匀。
05、每餐最好只食用一种野生菌,避免掺杂毒蘑菇的可能。
06、吃菌不喝酒,喝酒不吃菌。食菌不宜喝酒,饮酒可能促进或加速某些毒素吸收,引起或加重中毒。
07、不给小孩老人吃。老人和小孩抗毒能力弱,发病致死率较高。
08、吃蘑菇前“拍一张照片,留一个蘑菇”,以备万一中毒后医生对于中毒类型的判断并开展针对性救治。
09、最好的预防就是不采食野生蘑菇!
进食野生蘑菇后在数分钟到三天(72小时)内如果感到头昏、恶心、呕吐、腹泻或有其他不适要高度怀疑野生蘑菇中毒,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温馨提示
1.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并告诉接诊医生自己进食野生蘑菇的种类、时间、地点和同餐者。
2.在等待救治时,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帮助中毒者催吐、导泻:如大量饮用温盐水,然后用筷子、手指、汤勺等硬质东西刺激其咽部,帮助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对已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对神经精神型的中毒患者进行束缚,防止其伤人或自残甚至跳楼等举动。
3.保留剩余蘑菇样品或把进食蘑菇的照片提供给专业人员救治参考,这一点非常重要。
4.如果所就诊医院不具备救治野生蘑菇中毒的医疗条件,医院要立即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尽快将病人转到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救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